合工大近期部分科研新进展

发布日期:2022-03-17 浏览次数:1087

01肠道菌群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汪惠丽教授团队在肠道菌群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Gut Microbiota Shapes Social Dominance Through Modulating HDAC2 in the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在Cell子刊《Cell Reports》上发表并成为编辑推荐论文。肠道菌群是由多达百万亿个微生物所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肠道菌群与机体多种生理病理表现有关,也是部分食品营养成分发挥健康调节作用的重要“超级器官”枢纽。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近年来受到研究者们的普遍关注,是食品营养、微生物和整个生命科学及医学的研究热点。但是,肠道菌群是否参与到社会等级行为的预决定过程目前尚不清楚。社会等级是在人和群居动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基础的社会组织行为,与机体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密切相关。目前,人们对于等级决定因素的认识还不充分,尤其是针对社会等级的肠脑轴机制是否存在及以何种形式存在仍不清楚。《Gut Microbiota Shapes Social Dominance Through Modulating HDAC2 in the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论文深入探究了肠道菌群对社会等级行为的关键作用及影响途径,发现以高丰度的毛螺菌、Muri菌等为“核心菌群”的特定菌群结构能够驱使SD大鼠在竞争行为学实验中占据优势。本论文随后识别出一条以肠道代谢物丁酸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2为关键靶点的肠脑轴途径,并发现HDAC2的脑区特异性、细胞特异性的表达以及对内侧前额叶皮层兴奋性突触传递的调控作用是影响等级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安徽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支持。本校硕士生汪天、徐锦春和徐毅副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徐毅副教授和汪惠丽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博士生毕楠玺在膜片钳实验中提供了重要帮助。

近年来,汪惠丽教授团队在食品营养成分对神经功能的调节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相关论文发表在Nature系列期刊《Cell Death & Disease》《Translational Psychiatry》以及《The Faseb Journal》等杂志上,为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营养与安全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支撑。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22.110478发表论文

02药物化学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药物科学与工程系廖晨钟教授/谢周令副教授团队在药物化学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的两篇论文在美国化学会主办的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连续发表。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是药物化学和新药研发领域的重要期刊,相当一部分改变人类命运的上市药物均发表在该刊。廖晨钟教授/谢周令副教授团队发表的第一篇研究性论文《Targeting the S2 Subsite Enables the Structure-Based Discovery of Novel Highly Selective Factor XIa Inhibitors》报道了我校在发现新型低出血风险抗凝药所取得的进展;第二篇综述性文章《Lessons Learned from Past Cyclin-Dependent Kinase Drug Discovery Efforts》是针对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药物研发的思考。两篇文章合肥工业大学均为第一作者单位。

上市的新型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虽然克服了肝素和华法林等传统抗凝药的诸多缺点,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仍然会导致一定的出血风险,威胁病人生命。因而,研发一款减少或避免出血风险的新型抗凝药十分必要。研究表明,抑制FXIa凝血因子能有效地降低血栓形成并没有明显出血倾向。目前,已有不少FXIa小分子抑制剂报道,但大部分在酶活性上对高度同源的多种酶选择性不高,导致了一些可能临床副作用,如高出血风险。《Targeting the S2 Subsite Enables the Structure-Based Discovery of Novel Highly Selective Factor XIa Inhibitors》论文采用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方法,发现了FXIa活性和选择性大幅提升的优势化合物35。生物学研究发现,化合物35能有效抑制血栓,同时对小鼠无明显毒性及出血风险。目前,化合物35已作为安全有效的抗凝候选药物在进行进一步研究。本文与中国药科大学合作,本校硕士生姚宁宁、中国药科大学硕士生贾志萍为共同第一作者,廖晨钟教授、孔毅副教授(中国药科大学)和谢周令副教授为通讯作者。CDK有20个亚型,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在临床上,CDK抑制剂已经是治疗肿瘤和其他疾病的重要药物,目前已有四款CDK抑制剂被批准上市。尽管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在生物机制、多靶点抑制、亚型选择性、联合疗法、药物耐药和药物代谢稳定性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Lessons Learned from Past Cyclin-Dependent Kinase Drug Discovery Efforts》通过聚焦这些关键问题系统阐述并讨论了CDK抑制剂研发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总结了CDK抑制剂研究未来的新方向,为CDK抑制剂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见。本文谢周令副教授为第一作者,廖晨钟教授为通讯作者。

近年来,廖晨钟教授团队在小分子药物设计与发现领域取得了多方面进展,为我校药学和制药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上述发表的论文均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medchem.1c02153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medchem.1c02190

03博士生苏颖获2021年产学研工匠精神奖

近期,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2021年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评审结果发布,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能源动力专业博士生苏颖荣获“产学研工匠精神奖”。苏颖是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专业博士,现任安徽建工集团所属安徽路港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入选安徽省第七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和“江淮工匠”获得者;坚持走技术创新之路,将多项科研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赋能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成立于2007年11月,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性社会团体。“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是经国家科技奖励办批准,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设立的产学研界全国性高层次奖项。其中“工匠精神奖”用于鼓励和表彰在产学研一线涌现出来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能工巧匠,弘扬劳模精神和大国工匠精神。2021年度全国共有30名一线科技工作者和能工巧匠获此殊荣,其中安徽省获奖者仅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