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合肥研究院近期科研成果速览(2022年1月第1期)

发布日期:2022-01-11 浏览次数:1373

EAST装置实现1056秒的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

12月30日晚,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EAST控制大厅里,正在运行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东方超环)再次创造新的世界纪录,在注入能量达到1.73吉焦的条件下,实现电子温度近7000万摄氏度的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1056秒,这是目前世界上托卡马克装置高温等离子体运行的最长时间。



科学岛研制高性能金属减振器助力“5米光学卫星02星”实现高精度探测

12月26日,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携载“5米光学卫星02星”(资源一号02E星)成功发射。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体所研制的高性能金属减振器继成功应用于“高分七号”后,再一次作为重要减振件登上“5米光学卫星02星”,助力对陆资源调查监测。针对高分卫星中控制力矩陀螺(CMG)在火箭发射和在轨运行中存在的强振动冲击损伤和微振动干扰等难题,高阻尼材料研究团队基于“高密度孪晶界面运动耗能”的高阻尼材料设计原理,研制了兼有金属刚性和橡胶高阻尼特性的微振动敏感型减振合金,并在航天五院总体部相关专家的设计指导下,成功将其设计研制为满足卫星CMG减振、支撑等多功能一体化减振构件,在卫星服役工况下可满足90%以上振动能抑制需求。




科研团队成功开发出可“自愈”的钙钛矿太阳电池

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体所能源材料与器件制造研究部胡林华研究员课题组与希腊德谟克利特国家科学中心纳米科学技术研究所Polycarpos Falaras教授、澳大利亚Greatcell Energy的Tulloch Gavin教授课题组合作,成功实现了钙钛矿太阳电池自修复。研究人员将聚乙烯吡咯烷酮引入钙钛矿吸光材料,使得制作的太阳电池具有较强的自修复功能,湿度稳定性得到明显提升。相关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上。




科学岛团队在《物理化学快报》发表前瞻性文章

近日,受国际期刊《物理化学快报》(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主编Gregory Scholes教授邀请,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强磁场中心王辉研究员课题组在该期刊撰写前瞻性(Perspective)文章,介绍了碳基纳米酶在类过氧化物酶应用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前沿动态,并入选为封面(Supplementary Cover)文章。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强磁场中心为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纽约城市大学史坦顿学院Shuiqin Zhou教授为该工作的共同通讯作者。




科学岛团队在核辐射防护材料性能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在核辐射防护材料性能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等离子体诊断研究室辐射防护组霍志鹏副研究员及其指导的硕士研究生赵盛成功研制了一类高性能、无铅化的中子及伽马射线复合屏蔽材料,并围绕材料的屏蔽性能与机制展开了实验研究和模拟计算验证,相关成果发表在核科学技术1区期刊Nuclear Materials and Energy上,并申请了发明专利。




科研团队开发出新型医用酒精棉球用加热保温装置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肿瘤医院医学影像中心功能检查科刘莹莹、邓玉竹、张文静、崔灿组成的青年科研团队,历经近2年时间,在不断尝试和试验中,开发出一种医用酒精棉球用加热保温装置,可明显降低擦拭温酒精棉球时因人体温差带来的不适感,减弱皮肤刺激。




高精度温室气体综合探测卫星载荷云和气溶胶成像仪交付

12月3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光所研制的高精度温室气体综合探测卫星载荷——云和气溶胶成像仪(CAPC)正样产品在合肥科学岛通过了航天八院大气环境项目办组织的验收评审。这也是首台交付的高精度温室气体卫星上载荷。云和气溶胶成像仪的主要任务与功能是获取多角度多光谱偏振辐射数据,结合基于偏振信息的大气特性反演模型,可以提供全球大气气溶胶和云特性产品,同时为高精度温室气体综合探测卫星上的其他载荷提供大气校正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