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国家,不忘初心——“十年”人才成长系列访谈第一期

发布日期:2022-09-14 浏览次数:922

他们是一批海外归来的青年科学家

心怀科教梦,笃行报国志

一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这是他们回归祖国,加入科大的心路历程

更是科大人的奋斗篇章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

01壮志归国十年,心怀国家人民  //  

陈宇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物理学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岗学者,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ptica Fellow),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2008年获得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因茨大学、马普量子光学所从事研究工作,2012年回中国科大工作。从事量子物理基础实验研究,致力发展光与冷原子量子调控技术并系统地应用于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精密测量等多个量子信息研究方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赞30

陈宇翱的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是在科大度过的,在科大学习的几年里,钱学森、郭永怀、赵忠尧教授等科教报国的事迹深深激励着他,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深刻影响。2004年,他前往德国攻读博士学位。留学期间,他曾收到导师潘建伟从中国发送的一条短信:“宇翱,我正在人民大会堂看《复兴之路》,感触良多!甚望你能努力学习提升自己,早日学成归国为民族复兴、科技强国尽力!”受到导师的激励,2011年底陈宇翱决定回国,回到科大。他说:“科学家的工作就是尽心科研,造福国家和人民,正是由于国家对青年人才的重视和扶持,才使我有一个很好的平台开展科学前沿的探索和研究。”


回归科大十年,陈宇翱带领团队在量子科学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基础研究方面,他和团队在高亮度纠缠源、多光子干涉、单光子探测和多光子纠缠探测等核心技术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并将其应用于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精密测量研究中;在工程技术方面,他作为项目负责人与同事一起承担了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工程,并结合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实现了目前世界上空间尺度最大、规模最大的星地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在中美科技战的国际背景下,他和团队的工作为国家在国际量子技术领域占据了重要制高点,打破了西方在量子技术领域对我国进行“卡脖子”的设想。


这十年来,陈宇翱在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才气焕发的伙伴,他们朝着共同的科研方向一起努力,合作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陈宇翱说,他在不断地向周围的科研伙伴学习,拓展知识边界,争取在跨学科的探索和融合方面再开拓一些新的研究方向,为国家人民造福。

02情系母校而归,绽放铿锵玫瑰  //  

秦礼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地球物理系博士学位。2007至2011年期间先后获美国卡内基研究院和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博士后奖学金。发表国际SCI论文50余篇。获欧洲地球化学学会“豪特曼斯”青年科学家奖,“侯德封”奖,“孙贤鉥”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科学探索奖等。任《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编委和《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副主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赞87

秦礼萍是科大地空学院地化专业01届毕业生。在海外留学期间,她常常怀念在科大求学的时光,在她的心里,科大没有灯红酒绿的吵闹喧嚣,唯有莘莘学子在灯下刻苦学习,享有一方安静书桌,这是她当初下定决心报考科大的理由,也是她日后重返母校的深深情结。2011年,秦礼萍在海外做了两轮博士后之后考虑回国。当时儿子尚未出生,丈夫在美国有着稳定的工作。“我爱人支持我,跟我说想做什么就去做,而且国家和学校提供了非常优厚的条件,还有以前系里老师的期盼,最终我还是决定回来了。”

带着这份对母校的认同与情怀,秦礼萍重返科大工作。2015年国家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在学校的支持下,她争取到了双一流经费,放手搭建实验平台、创新研究方法,这是她科研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如今归国十余年,秦礼萍带领研究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一方面在宇宙化学和天体化学领域不懈攻关,服务于国家深空探测战略需求;另一方面在地球化学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为地球早期环境演化和污染物治理提供新认识。

作为女性科学家,秦礼萍认为科研工作不分性别,无论男女都必须脚踏实地、潜心攻关,才能得到认可。作为孩子的母亲,她认为母亲这个身份一方面给予了她幸福感,另一方面也使她面对困难挑战时更加坚强。巾帼不让须眉,红颜更胜男儿。关于未来,秦礼萍将继续投身科教事业,不负母校所托:“今天我为母校而骄傲,明天母校为我而自豪!”。

03感恩不忘初心,聚力师道传承  //  

李二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特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近代力学系执行主任。2005年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1年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6年加入中国科大。已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60余篇论文。现为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分会委员、《力学学报》青年编委。主要从事实验流体力学、界面精准测量方法、多相界面演化动态特性等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赞17

2015年,远在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从事科研工作的李二强接到了科大近代力学系的邀请回国工作。时至今日,他都非常庆幸当时的决定,他说:“我回国的初心就是做出开创性重要成果,指导出最优秀的学生,中国科大无疑是我理想中的最佳工作单位。”

李二强时常回忆起在他加入科大时,为了指导他的人才类项目答辩材料,时任工程科学学院执行院长陆夕云教授、丁航教授、高鹏教授与他详细探讨,从下午直至凌晨。讨论最后阶段,经过长途飞行、一天一夜没合眼的他脑子已经完全宕机,于是丁航教授亲自动手为他修改答辩材料。这件事令他非常感动,也使他感受到了科大人的师道传承、凝心聚力。

科大任教六年多来,李二强招到了很多有能力、有才华的学生,更令他欣慰的是,这些科大学子甘坐“冷板凳”、敢啃“硬骨头、难问题”。他的第一位博士生花费五年多时间做一个问题,却是截止目前令他最为满意的一个科研成果。他的其他几位博士生也都在埋头苦干,没有被难题吓倒,锤炼出了攻坚克难的过硬品质,他相信这些将对他们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大有裨益。李二强的博士研究生在做实验

在李二强心目中,科大学术优先、人才辈出,是校风踏实、学术氛围浓厚的学术圣地。在科大,他深受科教报国,追求卓越的精神熏陶,立志将这样的科大文化传承下去。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课题组能建成国际领先的多相界面流动实验室,培养出杰出的科研工作者,做出更多造福人类生活的科研成果。

04弘扬优秀文化,潜心立德树人  //  

龚伟,2018年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特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大规模物联网、智能感知、无线网络研究。代表工作发表在ACM MobiCom, IEEE/ACM ToN等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已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CCF A类论文30余篇。曾获得IEEE GlobeCom、ICCC、DCOSS等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等。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专项。担任PerCom、HotMobile等知名国际会议程序委员及SCI期刊编委。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赞14

龚伟前期的求学生涯和科大的交集并不多,但在出国期间接触到很多科大人,他们所展现出来的科大学风让他印象深刻。“红专并进,求实育人,这和我的科研、教学观念十分契合。”

2018年,龚伟加入科大,在从零开始筹建“泛在无源物联网”实验室的过程中,他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理念,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家国情怀的培养。每次组会,他都会安排学生集体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古今中外优秀历史人物事迹。比如通过重温《劝学》中的“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以阐述做学问需要专心致志的道理;他还常常和同学们一起回顾钱学森先生艰险的回国经历,畅谈“科教报国”的使命和“红专并进”的担当。他认为,作为研究生导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好科研、钻研学术,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行事的道理,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经过这几年的不懈努力,龚伟带领团队积极学习并投身世界科技前沿的无源物联网领域。目前已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包括世界首个多激励无源系统、首个兼容商用蓝牙的无源通信方式、首个载波无关的环境无源架构等,都一一在科大诞生。更令龚伟欣慰的是,他正在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科大学子和未来科学家,他们将为我国在绿色计算及无源物联网等前沿方向抢占制高点提供重要的人才保证。引才十年

科大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科教人才

他们不甘平庸、艰苦卓越

在三尺讲台发光发热

在科学前沿领跑冲锋

不忘初心,不负韶华

在新时代人才强国的伟大号召下

科大人将继续奋勇前行,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