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宜灿院士:“核5G”可满足未来能源多元共生的应用需求

发布日期:2023-11-21 浏览次数:218

      吴宜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智库首批入库专家兼审核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核能院院士、核能与核安全专家。吴宜灿长期从事核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交叉领域研究,在核能与核安全方面取得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工程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相关科研成果已在全球60多个国家获得规模化应用,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等40多个国内外重大核工程项目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源头确保核安全

      核科技是国家战略的高技术,为了我国核能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吴宜灿带领团队围绕核能与核安全的问题,持续开展了三十余年研发攻关,提出了第五代核能系统“核5G”,为核能创新发展指明了重要方向。吴宜灿说,“核5G”是基于“从源头确保核安全”的基本理念,可满足未来能源多元共生的应用需求。为更好保障能源安全,提升多元能源需求的供给能力,降低能源传输的损耗,就需要构建包含核能在内的多元共生的能源系统构架和分配体系,该体系中核能与其他低碳能源共生,直接面向用户提供能源。

      基于此,吴宜灿指出,“核5G”发展需要具备亲近性,公众能否在心理上接受“核5G”至关重要,因此科普和教育成为核能发展所必需的工作。还要有灵活性,需要在运行、部署、产品等方面展现其灵活度。其次“核5G”的智能性体现在核能系统从设计、制造、运维等全周期环节上。同时他表示,随着先进核能的研究发展,“核5G”的概念会不断地丰富和演化,这需要核领域同仁共同探讨,也需要相关领域的广泛参与,共寻未来核能发展之路。吴宜灿说,尽管我国核设施从未发生国际核与辐射事件分级表中2级及以上的运行事件,但作为目前核能发展最快的国家,我国核安全监管形势依然面临挑战。

      他表示,目前,我国核安全相关法规修订相对滞后,反应堆堆型多样带来标准不统一;人才吸引力不足,核安全监管的权威性受限;科研体系缺乏顶层设计,经费投入不足且研究存在低水平耗散现象;风险认知机理性研究不足,邻避效应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为此,吴宜灿对我国核安全监管建议,出台顶层设计,完善我国核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核安全监管技术支持单位的独立性,发挥“第三方”作用;加强核安全监管科研顶层设计和科研投入;加强风险认知机理性研究, 建立健全公众沟通机制破解邻避效应。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吴宜灿是走在创新前沿的领路人,胸怀理想,同时又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他在成立科研团队之初就提出“做有用的科研”,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并提出了“要么创新、要么灭亡”的工作理念。他认为,“创新精神就是积极主动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其次,做科研要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和钻劲,要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保持高度热情,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和汗水。”吴宜灿带领团队先后开展了一大批创新技术产品的产业转化,攻关了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核设计与安全评价软件系统SuperMC,提升了我国核科技实力与国际影响力;研发了超小型移动式先进核能系统“核电宝”,具有超安全、超小型、超长效的技术特点,已经在60多个国家实现应用;开发的智能核软件“凤凰云”直击我国核能“卡脖子”难题;自主研发的“麒麟刀”系列产品,光子/电子放疗产品成为首个通过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并获国药局医疗器械注册证和生产许可证的国产放疗计划系统。

       对于青年科研工作者,吴宜灿说,“年轻人要学会以长远眼光看待自己的工作,切忌短视浮躁、急功近利。科研事业不仅是为了现在,更是为了未来,看到未来10年之后的格局并且提前行动,才能让成功成为必然。”他经常对学生们说,要调研了解别人的研究方式方法,但不要盲目跟风所谓权威,更不要妥协于已有的一般性做法,而要看到现有方法有什么不足、哪些地方还能提高,设法把事情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