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哀悼!共和国又少一位双院士

发布日期:2023-10-31 浏览次数:248

      据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官网消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矿物工程学家,现代浮选药剂分子设计理论创始人,原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现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院长、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校长,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王淀佐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0月25日8时2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王淀佐1934年3月23日出生于辽宁省锦县(现凌海市)。1950年3月参加工作,195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1961年就读于中南矿冶学院选矿系,毕业后留校工作。1985年,王淀佐任中南工业大学校长,1991年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院长,1998年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1999年任中国工程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王淀佐1990年当选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首届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006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0年,王淀佐荣获国际矿物加工大会终身成就奖,成为首位获奖中国人。王淀佐长期从事选矿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矿物加工浮选理论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所创立的浮选化学理论已成为现代浮选理论的基础,被国内外学者公认为未来浮选科技发展的方向。在生物冶金技术,铝土矿浮选脱硅技术方面也卓有成就。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撰写10余部著作。他的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国家优秀科技图书奖和国家优秀教材奖等多项奖励,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据《人民日报》报道,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选矿人才匮乏。

       1956年,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仅在沈阳选矿药剂厂参加过短期技术培训的王淀佐,边工作、边复习,考入长沙中南矿冶学院。“我想要发展一套浮选剂结构和分子设计理论来指导药剂研发。”王淀佐说,而现实的困难是,要探索这个科学奥秘,除必须了解前人工作外,还需掌握有机结构化学和量子化学知识,而这些都是课堂没教过的知识。上世纪70年代,学术交流比较闭塞,中文的参考书很少,研究工作往往是独自摸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一扎进去就是几十年,常常冥思苦想,废寝忘食。上世纪90年代,国际上开始兴起用生物学方法找矿的先进技术。当时,已经60多岁的王淀佐嗅到了方法的革命性变化,他带头跟进学习。最终使我国迎头赶进,成为该领域的重要研究阵地。“‘任尔东南西北风’,我坚信科学技术、知识创新对人类发展、国家建设的重要价值,人民需要我的工作和奉献。”王淀佐说。

       1985年,王淀佐任中南工业大学校长时,一改五六十岁才有资格评教授的惯例,破格提拔了一批年轻人。当年被他培养的年轻研究骨干,后来都成长为院、校级领导,成为我国选矿事业后进的优秀人才。1992年,王淀佐离开中南大学,出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院长。任院长期间,王淀佐打破论资排辈的晋升传统,有研总院一批年轻有为的科研人员得以破格提拔。“我最大的梦想是把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搞上去。”王淀佐说。